作为连接历史与当下的活态桥梁,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和传承智慧。7月10日,由贵州财经大学现代康旅产业学院组织的大学生暑期“三下乡”实践活动在台江县台盘乡开展,本次活动围绕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与发扬中国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为目的。一群年轻的实践队员用脚步探寻、用青春丈量历史长河中绚烂的非遗瑰宝。

实践队员通过入户走访、实地调研等形式,充分挖掘台盘乡优秀传统文化及非遗苗银等精美的物质产品。热情的苗族老人教授实践队员们简单的苗语,队员们则认真学以致用,用新学的苗语与大家亲切交流,当地的村民向队员们认真细致介绍了苗银及苗族刺绣繁复、精美的工艺技术,展示了惟妙惟肖的十二生肖苗族非遗刺绣;带领实践队员体验芦笙歌舞的独特韵律,在传统文化的氛围中,大家纷纷为非遗的魅力所倾倒。


实践队员们走访古宅、传统商铺等特色建筑,调研建筑保护现状,收集村民对文化传承与环境改善的建议。在调研走访过程中意外发现苗族村落都是依山傍水,建在斜坡上,形成悬空的吊脚楼,适宜冬暖夏凉的居住环境,也呈现“天平地不平”的特点,彰显少数民族人民的劳动智慧。台盘村的芦笙文化是当地苗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通过芦笙舞、芦笙音乐等形式传承,在苗族村寨及“村BA”篮球场中,队员们与当地村民开展芦笙传习活动,在这场充满乡土气息的非遗传承场景,让队员们近距离感受了苗族传统音乐文化的魅力,并与篮球赛事、民俗活动深度融合,也给文化的保留开通新渠道。


实践队员还与当地青少年开展传统文化宣讲活动,通过互动交流、故事分享等形式,让孩子们在欢乐中感受传统文化魅力,并助力非遗传承。以苗族银饰文化为切入点,实践队员向孩子们介绍苗银的制作工艺与文化内涵,当地的苗族少年也与实践队员分享非遗文化的独特感悟,“我妈妈的衣服上绣着牡丹花,特别好看”“奶奶说绣花要一针一线慢慢做”,更有孩子提及“爸爸妈妈会为我准备一生一套的苗族盛装作嫁妆”,纯真的分享展现出非遗文化在生活中的鲜活印记。

本次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实践队员们通过实地调研、采访非遗传承人、亲身体验非遗技艺等方式,深入了解非遗文化的历史背景、制作工艺和传承现状,传统文化不仅需要本地人民的传承和保护,更需要当代青年大学生挖掘非遗文化中蕴含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与创新,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并增强文化自信。